2010年和“十二五”期間,將建30個綜合性的農業部重點實驗室,170個專業性和區域性部級重點實驗室,200個左右的野外觀測試驗站。基本形成布局合理、任務明確、協作緊密、運轉的農業重點實驗室體系。
重點實驗室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12月18日,農業部組織在深圳召開的農業領域重點實驗室建設工作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幾十家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的有關科技人員暢所欲言,對重點實驗室建設進行科學規劃,圍繞農業產業特點、生態區域特征和農業科技發展規律,分層次、按區域建設綜合性、區域性和專業性重點實驗室,形成重點實驗室體系。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五”以來的建設,我國農業重點實驗室建設得到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國家重點實驗室、部重點實驗室、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相結合的創新網絡。為農業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形成制度
各級計劃向重點實驗室傾斜
基地、項目、人才是推進科技創新的重要因素。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巡視員王衍亮說:“多年來,我們重視針對問題的農業科技項目投入,對農業科技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投入不足、增長相對緩慢,缺乏長期、穩定的投入機制,基地建設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影響農業科技發展的‘短腿’。”
“制定重點實驗室建設規劃就是要引導基本建設投入和科研經費投入逐步向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傾斜,并逐漸形成制度。”王衍亮告訴記者。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表示,在具體工作中,要逐步增加國家公共財政對重點實驗室建設的投入,強化財政資金的引導力度;積極爭取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和野外觀測試驗站的運行經費專項;根據建設總體規劃不斷更新儀器設備,提升創新“硬”實力。鼓勵國家及省部各級各類農業科研計劃向重點實驗室傾斜;鼓勵和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支持依托單位積極爭取合作基金和企業戰略性創新投資,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模式。
“四個轉變”
讓分散基地成有機整體
重點實驗室建設的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整體布局不夠完善,一些實驗室定位不明確,學科布局和區域布局不平衡等結構性問題,實驗室之間業務交流和互相不夠密切,沒有按照產業發展的戰略需求和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從學科建設、基礎研究及應用基礎研究進行有效關聯,未能形成科技創新合力。部分重點實驗室的創新能力還不強,研究方向不集中,研究力量分散,對行業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把握不準。這些問題制約了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
農業重點實驗室建設的主要目標是打造30個學科群。以30個綜合性的農業部重點實驗室為,以170個專業性、區域性重點實驗室為支撐,以200個野外觀測試驗站為補充,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以實現“四個轉變”:在建設方式上由“評”向“建”的轉變,在功能定位和任務安排上由“無序競爭、各自為戰”向“合理分工、穩定支持”轉變,在考核評價機制上由基本不考核向科學分類考核的轉變,在建設目標上從“促進學科發展”向“滿足產業需求和促進學科發展并重”的方向轉變。
王衍亮說,要以重點實驗室為重要載體,打破部門、區域、單位和學科的界限,統籌農業科技資源,推進基地建設和項目、人才的緊密結合,構建具有產業特點和國情特色的重點實驗室體系,有利于協同解決農業產業共性和關鍵技術問題,培育造就農業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深化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構建大聯合、大協作的農業科技工作格局。
張桃林要求,重點實驗室還要有意識地給自己定位,不斷提升自身視角的高度,按照產業發展的戰略需求和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從學科建設、基礎研究及應用基礎研究,強化實驗室之間業務交流和互相,推進創新活動的有效關聯,形成強大科技創新合力。